2007-02-06

文化空間の蛻變:從沙龍到咖啡廳


對於歐洲人來説,空間是孕育文化思想的場所,尤其是沙龍和咖啡廳。沙龍是有別於安身立命的住家空間,它對於歐洲文化、藝術、思想的發展貢獻是空不可沒的。沙 龍在上流社會人士的住家裏,定期邀請名人互相談文論藝,並激蕩出思想的火花。回顧過去,伊比利半島在回教徒的統治下,孕育了燦爛文化,伊斯蘭詩人在各大城 設立沙龍,討論文化藝術。

到了中世紀末期和文藝復興初期,義大利半島繼承過去的羅馬文化,尤其是佛羅倫斯和其他城市,也有女貴族設立沙龍,如知名的伊莎貝拉,本身還蒐集名畫家拉菲爾和米開蘭基羅的畫作。

到了十七世紀,法國將沙龍文化發揮到極致。這要歸功於上流社會和資產階級的女性。她們定期邀請一些思想家、藝術家、文人來自己大宅院的客廳裏談文論藝。如喬弗蘭夫人,以及名聞法蘭西的彭芭杜夫人,尤其是後者是路易十五的愛妾,雖然身處封建體制的牢籠裏,但她十分支持啓蒙思想,對於當時的思想家贊助有加。

當時,英國小貴族一到巴黎展開研習之旅,雖然他們習於吃喝玩樂,但他們倒樂於進出沙龍,目的就是談文論藝,長久下來,倒是獲益不淺。沙龍是當時的產物,平時 是由貴族或資產階級的才女所主導,參與者可以盡情而自由地討論各種問題。至於最有名的沙龍當推喬佛蘭夫人,其中的來賓以外國人居多。在她的沙龍裡,一週有 兩次聚會:星期一是藝術家的聚會,而星期三則屬於文學之夜,因此,有些英國小貴族和一些名人便成為她的座上客。例如歷史學家吉朋、小說家史特恩、哲學家休 姆。

不過,到了十九世紀,沙龍文化在法國大革命之後,基於本身的精英主義,對於文化的影響力便逐漸式微。代之而起就是咖啡廳在公共空間所 扮演的積極角色。十七世紀中期,咖啡從阿拉伯世界傳到威尼斯、倫敦、巴黎,咖啡廳文化便開始大放異彩。此後,咖啡廳成爲大家談文論藝和論述啓蒙思想的場 域。

到了十七世紀中期,英國人的住家環境十分簡陋,所以他們往往選擇咖啡廳作爲會客的場所,經過一百多年後,倫敦的咖啡廳開始變質,顧客 沉溺於賭博,有事沒事就打架鬧事,結果是上流階級轉向有隱秘空間的俱樂部,而中產階級則喜歡在家享受下午茶。此後,英國的咖啡廳乃逐漸沒落。不過,巴黎的 咖啡廳文化仍然展現源源不絕的活力。法國大革命前夕和一九二零年代是巴黎咖啡廳文化的兩個黃金時期。

首先,具有悠久歷史的普羅科普(Procope)咖啡廳最受矚目。一六七零年,西西里人普羅科普來到巴黎打天下,一開始在亞美尼亞人巴斯卡爾經營的咖啡廳工 作,不久便離職而自行創業。此後,馳名歐洲的普羅科普咖啡廳就在巴黎誕生。當時,啓蒙思想家伏爾泰是店内的常客,而他在此結識另一位思想家盧梭,兩人相談 甚歡。此外,植物學家畢豐(Buffon)、劇作家博馬舍、寓言作家拉芳丹也經常出入其間。值得一提的是,擔任美國大使的班傑明·富蘭克林一有空,就會到 這裡來來朋友聊聊天,後來他囘到美國,不幸於一七九零年逝世,普羅科普咖啡廳還降半旗,以示哀悼。

一七八九年,法國大革命爆發後,貴族的 勢力江河日下,資產階級取而代之,因此商業日漸發達,而具有現代特色的新商法也開始受到新興商人的重視。例如二十世紀知名的「雙叟咖啡廳」,不但創立文學 獎,而且還是超現實主義的大本營,二次大戰結束後,則變成存在主義的基地,如哲學家沙特和西蒙波娃就經常在此寫稿,閒來無事則跟一些文人作家激起論辯的火 花。

回顧過去,「雙叟咖啡廳」的前身是「老叟商店」,誕生於是一八一三年四月一日,位於賽努街和畢溪街的交叉口,是花都巴黎頂級的流行服 飾店,經常有上流社會人士出入。這家高級名店的命名由來要歸因於當時劇作家馬瑟爾·塞維蘭所創作的《中國的雙人偶》,這齣劇作在一八一三年元月十二日巴黎 耶第劇院公演,十分賣座。從十七世紀以來,中國風橫掃法國,此後哈中族舉目可見。此店也就根據這股流行來命名,而店裏的櫃檯左右各別放置一尊中國人偶。
時 代的變化,老叟商店所推出的新商法,無疑為法國的商業世界投下一顆炸彈,從而成為日後百貨公司的先驅。如櫃檯人員的親切服務,而從天井垂下一條條彩帶,為 整個賣場妝點出五顔六色的氣氛。顧客買完後,店員還親自送到門口,而且有別於過去的,是任何人進門,可隨意到處逛逛,等到看完所有商品之後,即使不買也無 所謂。不過,面對商業的激烈競爭,一八八一年,老叟商店被春天百貨公司的老闆夏魯松收購,從此就結束營業。

一八九一年,商人格拉謝在聖日 耳曼區開設「雙叟咖啡廳」,因此「雙叟」這個名字又再度復活。而店内依然置放兩尊中國人偶。就巴黎人而言,緊張忙碌的生活,中國人偶代表對於東方文化的憧 憬,同時意謂散漫、放縱、享樂、詩情畫意。難怪一開業便吸引許多文人雅士,正如詩人高第耶指出,巴黎的咖啡廳的功能有三種特色:一來,對於無聊而沉悶的家 庭生活,咖啡廳是帶給人精神的安慰;二來,廳内煙霧繚繞,可以激發創作的靈感;三則,喝喝酒讓人陶醉在恍恍惚惚的氣氛中。

到了二世紀,巴 黎的咖啡廳舉目可見,例如人氣暢旺的「倫敦咖啡廳」,其中知名的客人包括畫家畢卡索、革命家托洛斯基、詩人阿波林奈等人。至於「圓頂咖啡廳」也名聞遐邇, 俄國畫家夏卡爾(Chagall)、英國作家福特(Ford Madox Ford)和美國詩人龐德(Ezra Pound)也常常來到「圓頂」跟朋友聚會,偶爾還會下下棋。名聞歐洲的革命家列寧和小説家海明威也會到這裡來寫作。

顯然,巴黎的咖啡廳文化在歷史的進程中,無疑是發揮巨大的影響力。尤其是,雙叟咖啡廳還舉辦文學獎。影響所及,東京渋谷東急百貨公司隔壁的文化村也設立雙叟咖啡廳,而每年也舉辦文學獎,鼓勵年輕人從事創作。看來,巴黎的咖啡廳文化真是光芒四射,其擴散力還可以超越時空。

1 則留言:

Ariel Wu 提到...

Mr.Ku,

這樣的文章還是你寫 來 好 看!